新聞動態
湖南農村“留守中職生”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
時間:2015年06月30日
湖南農村“留守中職生”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探究
趙建宇
摘要: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進程的推進,湖南省四化兩型建設的加速,湖南農村地區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、流向城市,在湖南廣大農村地區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--留守農民工子女。趙建宇
關鍵字:心理;成因;教育策略
農村留守中職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,他們的心理問題及其發展和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,眾多的學者及教師從理論研究上及教育實踐中進行了不斷地探索,讓社會更加關注湖南農村留守中職生的身心健康成長。
一、湖南農村“留守中職生”的心理特點
湖南農村留守中職生,根據筆者所任教的9個班的學生來看,他們身上除了有著這個高中年齡階段學生所共有的心理特點,還有著他們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的獨特的心理特點,具體表現為:
1、情感脆弱,容易出現情緒失衡。留守中職生往往心理素質較差,人格發展不健全。留守中職生的父母有些半個月才給家中打一個電話,有些要一年才回家一次,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,缺乏父母的呵護和愛撫,留守中職生的情緒更容易起伏動蕩、不穩定,情感脆弱、經常容易走極端,容易為身邊的小事表現得激動異常。有時容易干傻事,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。
2、學業成績和學習基礎差,學習動機不強。大多數農村“留守中職生”是被普高應試教育選拔考試中淘汰分流出來的,他們學習基礎較差,學業成績不好;學習態度上缺乏積極性、主動性、自覺性,沒有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。部分“留守學生”看到沒上過什么學的父輩照樣能在外打工掙錢,陷入一種新的“讀書無用論”,認為“這書讀不讀也沒什么區別”。
3、行為偏差和安全隱患較多.農村留守中職生由于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差,自制力較弱,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。但由于學校家庭教育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“真空”,學校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,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,導致留守學生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。
二、湖南農村“留守中職生”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分析
(一)學生個體層面
由于湖南中職學生學習基礎不扎實,學業成績差,學習方法不當,學習注意力渙散,學習動力不足等因素影響,不斷地誘發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;同時還有部分學生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和合理的自我評價,自卑心理較嚴重。這些情況造成了心理發展中出現異常狀態,進而導致留守中職生的自卑自卑等心理問題。
(二)家庭教育層面
從家庭現狀來看,教育意識薄弱和教養方式不當是兩大主要因素。由于湖南屬于中部社會經濟相對東部較落后,在廣大農村很多父母為了增加收入和緩解經濟壓力,選擇了外出務工,由于工作的勞累、生活的艱辛、空閑時間較少,他們很少關注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與子女交流時間也較少,很多留守學生由爺爺奶奶監護,祖輩文化程度低,教養方式和觀念落后,學生與其溝通起來有代溝,因而造成了農村留守中職生孤僻、寂寞、自閉、膽怯等心理問題。
(三)學校教育層面
學校是中職生主要接受教育的地方,目前中職教育側重于學生技能的培養。中職生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完善,留守學生在心理發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與問題。但由于教育理念、辦學條件、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,學校對留守學生心理關愛不夠,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成立心理咨詢室,也很少有組織、有計劃地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教育、生存教育、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。
(四)社會環境層面
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,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學校進入壁壘存在矛盾,我國由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體制,導致了留守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出現。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,人們對職校帶著一些不正確和不全面的認識,中職生被貼上了壞孩子差等生的標簽。湖南中職院校在傳統教育理念和體制的影響下難以吸收優質生源,加之“留守”和“中職”這兩個詞的影響,讓留守學生產生了自卑、苦惱和困惑、迷惘、沉迷網絡等各種心理問題。
三、提高農村“留守中職生"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
留守中職生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,是推進湖南四化兩型社會建設必須重點研究的課題和解決的難題。因此,我們必須從法律上、制度上整體地把它納入到四化兩型建設中加以解決,才能夠標本兼治,徹底解決留守中職生教育的問題。
家庭教育方面
1、學會傾聽、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
在孩子的職高階段,家長應充分關注他們的成長情況,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、情感、思想等精神世界。
2、正面教育、創造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
父母對子女的錯誤采取嚴厲懲罰、無情打擊,往往不但沒有起到教育作用,反而使自己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,并可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。在民主、寬松、溫暖的家庭氣氛下的孩子,活潑、外向、受朋友尊重,也懂得尊重別人,好奇心強,富于創造性和建設性。相反,父母對子女的虐待、專制、忽視、放縱、溺愛和過分苛求,都會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。
3、關心愛護、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精神
對子女的關心并不等于對其物質上的絕對滿足,也不是對其精神上的無原則放縱。真正的關心和愛護是從小培養子女的自立自強精神,這樣的孩子才經得起挫折,懂得自尊自愛,富有進取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毅力,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。
(一)學校教育方面
1、更新教育觀念,努力改善教學條件
中職學校應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,抓住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關注,努力改善教育條件,如:學校應提供良好的宿舍和食堂,配生活輔導老師,成立心理咨詢機構并配專業心理咨詢老師,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和心理咨詢工作,抓好中職生自卑自閉、自尊自我、迷惘迷網、厭學逃學等心理問題的疏導工作。另外,成立“留守學生之家”,開通教師—監護人、教師—家長熱線,增加學校和家長、監護人之間的溝通,以及時了解孩子成長的情況,三方共同努力,形成教育合力,共同致力于農村留守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。
2、建立留守學生檔案管理制度,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
準確地掌握“留守學生”的真實情況,做到知根知底,是搞好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。因此,學校有必要建立班級“留守學生”檔案管理制度。
3、正面教育為主,開展幫扶結對活動
留守中職生因他們的特殊生活環境,有一些不良心理和行為偏激表現。因此,班級每學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活動,從正面引導和教育留守學生正確認識生活,勇于面對挫折,樹立正確的人生觀、價值觀和世界觀。例如:舉辦安全與法制教育講座,“真情關愛”主題班會;開展“一幫一、手拉手”的幫扶結對活動;給留守學生過生日等。積極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、學習上的困難,讓他們領悟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和關愛,使他們在學校得以愉快地生活、安定學習。
(三)社會教育方面
1、加大對中職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,改善職高教育環境和教學條件
貫徹落實兩會精神,加大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財政支出力度,著力改善中職學業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,改變教育財政資源的分布不均勻,向高等教育和普高的傾斜嚴的局面。加強社會對湖南中職院校以及留守學生的關注,提高湖南教學質量。
2、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,放寬農民工子弟進城上學的限制
加快社會制度改革,努力改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和進一步推進的戶籍制度改革;提高農民工在城市的社會福利待遇,放寬農民工子女入城就學的限制,加快實現醫療、教育、就業等權益的公平。加強輿論宣傳,積極開展進城務工子女的心理問題宣傳和教育。
3、政府經濟扶植、倡導農民就近打工
有條件的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扶植力度,大力發展第二、三產業,增加湖南農村就業機會,使外出打工的農民可以選擇回鄉就近打工,減少孩子與父母分開的幾率。
作者單位:長沙市信息技術學校
- 上一篇:中職建筑施工專業建筑CAD課程教學改革探討
- 下一篇:沒有了